寻古建遗韵,阅大好河山丨2023级本科建筑遗产调查与测绘成果
 
 
    传统建筑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燕赵大地的智慧与人文底蕴。在河北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数字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9月3日至12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以“建筑遗产调查与测绘”课程为依托,由赵晓峰、任登军、聂蕊及赵春梅四位教师带领2023级本科建筑学专业全体学生赴张家口大境门开展建筑测绘实践活动,旨在落实“教学服务河北”理念,并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
 
 
  课程介绍
课程以“精准测绘古建、服务河北地方文化建设”为核心宗旨,基于课程“五测”知识模块(测史→测法→测绘→测用→测魂),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学与练,带学生走进张家口大境门的世界,探寻这座“万里长城唯一以‘门’命名关隘”的文化精神。
 
 
  教学团队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同支持下,结合实践需求,最终选定大境门、关帝庙、山神庙和三娘子庙4处建筑作为测绘对象。为期10天的实地勘察与精准测绘不仅助力学生深化对传统建筑遗产的认知与理解,挖掘大境门承载的军事建筑文化内涵,帮助其构建传统关隘建筑的整体认知框架,更为“数字化大境门”保护与传承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大境门,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是万里长城四大关口之一,也是唯一以“门”命名的关隘,门楣“大好河山”四字尽显雄阔气势。它曾是草原与中原的贸易要冲,见证了多民族交融,如今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要节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师生通过实地摄影、测量与图纸绘制等方式,借助无人机摄影与三维扫描等技术手段,对大境门这个国家级建筑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院落建筑群,进行详细的数据信息采集与图纸绘制。
测绘风采
实地调查与测绘是课程的核心环节,师生团队以专业标准开展实践,走进传统建筑现场,围绕这座长城关隘的墙体、城楼及周边附属建筑,用专业的眼光和严谨的态度,对每一处细节进行细致的测量、记录与绘制。
 
 
  测绘现场,有人踩着晨露爬上亭子,用手持测距仪反复校准点位;有人蹲在院落一角,在绘图板上勾勒每一片瓦的弧度,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混着风掠过耳边的轻响。每一个数据的敲定,都藏着同学们对精度的执着。
 
 
     
 
     
 
     
 
     
 
     
 
    现场绘制建筑测稿
 
 
     
 
     
 
     
 
     
 
     
 
     
 
     
 
     
 
     
 
    现场测量校核数据
教师团队采用即时指导与集中评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期间根据阶段进展进行了3次集中评图。通过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优化测绘成果质量,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
成果展示
现场绘制的建筑测稿与仪器草图,是本次专业实践课程中极具价值的核心成果之一。这些带着实地测量温度的图纸,不仅以精准笔触描绘了传统建筑的形制特征、构件尺寸等关键数据,更细腻承载着学生探索传统建筑的心路历程。从初抵现场时对建筑群体的初步认知,到测绘中对结构逻辑的逐步梳理,再到落笔时将专业理解转化为图纸语言的表达过程,每一笔线条、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成为学生读懂传统建筑、传承营造智慧的生动见证。
测绘感悟
王佳蕊
于我而言,这远非一次普通作业,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当阳光漫过斑驳的庙门,当指尖触碰并丈量建筑的每一处细节,原本冰冷的砖石瓦木忽然有了温度。我们手持工具记录数据的同时,也在用心倾听建筑背后的岁月故事——那些精巧的雕花、繁复的结构,皆是古代工匠倾注智慧与心血的杰作。正是这场实践,让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可感;而我们也盼着,能借此让更多人看见、理解并珍视这座传统建筑的独特价值。
王淑一
从烈日下奔走测量,到房间内伏案绘图,我才真正读懂“精工细琢”四个字的份量。整合组内所有测绘图稿时,难度远超预期:组员们的测量记录方式各异,我们只能逐行比对、反复核对,最终才梳理出准确数据。过去几日的外出测绘中,随着对当地文化特色的深入了解,我忽然明白:我们不只是在绘制图纸,更是在为这座有故事的建筑留存珍贵记忆。这段经历,让我愈发懂得团队协作的意义,也对文化遗产多了一份深深的敬畏。
邢雨竹
此次测绘之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山神庙里的钟鼓楼,一米多高的台基稳稳托举着四角飞檐,檐角轻翘,自有一番古朴气势。初见时,只觉其内部构造层层叠叠,繁复得让人一时摸不清脉络。直到老师细致讲解、同学互助探讨,我才慢慢参透其中玄妙,也不由得为古人的营建智慧深深叹服。它的结构与形态互为呼应,藏着无数细微精妙的设计——既无一处多余,也无一处缺失。后来测量时,我们攀上台基,在分毫之间细品其结构的起承转合,也愈发坚定了学好中国古建筑的决心:古建中沉淀的智慧,在新时代更该被好好传承,接续发展!
王梦琪
十天时光,我与大境门马王庙朝夕相对。当卷尺穿梭在粗粝斑驳的城砖,当测绘仪器的激光扫过古老的洞券,我感受到了这座建筑的历史文化气息。我不再是课堂里的学生,而是通过一次次仪器的测量、一张张图纸的绘制,将眼前的建筑,描摹并活现在纸张之中。这次测绘,不仅让我读懂了古建筑的尺度与构造,更让我体会到建筑作为文明载体的厚重。它将是我建筑求学路上一次珍贵而深刻的实践,让我对脚下的土地与肩上的责任,有了全新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