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建艺学子漫步解放北路,感悟近代建筑史诗


9月26日,学院2025级新生,在胡子楠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踏上街头,开启了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近代建筑认知实践课。他们以脚步为尺丈量解放北路,逐栋探访25幢历史建筑,从那些凝固的“石头史书”中,细细读取天津这座城市的百年记忆与时代脉络。

参观的起点选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地标建筑——原开滦矿务局大楼。沿着解放北路往原英租界核心区深入,沿途风景渐次铺展:利顺德大饭店的木质旋转门藏着百年风云,利华大楼的玻璃幕墙尽显现代主义革新,而原怡和洋行、麦加利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串联成的“银行街”,更是清晰勾勒出昔日天津作为北方金融中心的繁华轮廓。胡子楠老师全程驻足讲解,手把手引导同学们观察建筑立面的雕花细节、分析材料选用的时代逻辑、解读空间布局背后的权力表达,让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城市体验。

转入原法租界区域,建筑风格瞬间切换出另一番韵味。原法国公议局的拱券门廊透着庄重典雅,大清邮政津局的红砖墙面刻着独特历史印记,紫竹林教堂的尖顶穹顶藏着宁静神圣。同学们在“英租界”与“法租界”的建筑对比中,直观读懂了两种风格的差异、两种规划理念的不同也真正理解了“建筑是凝固的文化载体”这一说法的深刻内涵。

活动的终点定格在象征天津城市精神的解放桥。回望来路,百年建筑静静矗立,仿佛仍在诉说过往;眺望对岸,津湾广场的现代天际线熠熠生辉,尽显城市新生。 这堂把“讲台搬去街巷”的认知实践,不仅为2025级新生上了生动的“开学第一课”,更在他们心里埋下了两颗珍贵的种子——一颗是关注城市文脉的敬畏之心,一颗是担当设计责任的使命之心。